您的位置:首页 > 天气生活

经世致用是一种怎样的思潮 经世致用是谁提出的

更新时间: 2024-05-18 15:08:05

导读:经世致用是一种怎样的思潮?经世致用是谁提出的呢?经世致用是儒家本有的治学观念与精神,并非凭空产生的,思想根源可追溯到孔子那里。可以说自孔子创立儒家起,经世致用的思想就已经自在地贯穿在儒家思想体系之中了。那么,经世致用思潮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?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。

“经世致用”是一种怎样的思潮

“经世致用”这一思潮是在宋代末期产生的,也称“经世致用之学”,是为了应对社会上的政治、经济等问题而倡导的治世之学。

经世致用,就是把学术理论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,面对社会矛盾,运用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积极解决社会问题,使国家长治久安。明末清初,满清政权逐渐走上历史舞台,统治者重新拾起早已失去生机的理学,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,对民生世运的关怀却是纸上谈兵,成为泛泛之谈。一批有志之士深切地感受到清政府统治的弊端和无能之处,积极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务实为宗的新学风。他们依据社会问题,结合救世济时的指导思想,提出了各种方案:政治上,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,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,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,如黄宗羲“公其是非于学校”、顾炎武“庶民干政”的主张。经济上,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,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。这些办法都贯穿着“均田”的精神。他们提出的“均田”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“均田”有根本不同,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。教育上,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,注重学校教育,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、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。哲学上,他们各有所宗,各有所创,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。由于这些方案的提出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,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,很快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反响,务实思潮应时而起。

经世致用是谁提出的

经世致用,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。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、黄宗羲、顾炎武等提出。他们认为学习、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,应以治事、救世为急务,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,对后人影响很大。

经世致用思潮的基本内容

其一,诋排专制,呼救人才。鸦片战争时期的清王朝已经堕入衰世,百弊丛生,一些思想敏锐且救世心切的士大夫,便纷纷指斥时政,提出变革要求。他们斥责清朝政治“百为废弛,贿赂公行,吏治污而民气郁”,揭露士大夫腐败堕落。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抨击制艺科举,呼救人才,并发出了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沉闷呐喊。

其二,讲求实学,经营时政。经世派一扫士大夫过去不问世间水旱,不懂国计民生的积习,而把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时政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。举凡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方面的改革,乃至理财、治河、漕运、海运、盐务、水利、刑狱以及养民、边政、海防、“夷务”等实政之学,统统成为经世实学的重要内容。

其三,师夷长技,以谋御外。鸦片战争时期,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局,经世派探究边疆史地,追求海外新知,对西方的学术和技艺给予高度注意。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设译馆,翻译外国书籍,主编《四洲志》。林则徐目睹“夷人”的坚船利炮,认识到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必要。魏源在《四洲志》基础上编撰成了影响中外的《海国图志》,发出了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先声。这是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教育思想史上,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向西方学习,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和口号。
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经世致用是一种怎样的思潮,经世致用是谁提出的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

经世致用是一种怎样的思潮 经世致用是谁提出的 相关文章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:

电话:
邮箱:

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!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-2020 15tqz.com

滇ICP备2022007697号-122